新闻详情

智慧农业发展路径浅析:从高标准农田到智慧农田

农业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前提保障,而农田作为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基地,是唯一为人类提供维系生命的粮食的土地。所以说,在地球村里,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繁衍的根本,因此,守护耕地是每个人应有的责任,珍视耕地就是珍惜粮食,珍惜粮食就是珍惜人类自己的生命。

农业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工作,因为粮食是人之生命的刚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刚需。所以,从一开始人们就对土地寄托着生存和发展的希望,这种希望总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地演进,最开始只是简单地为了充饥,比如人类最初的刀耕火种,在收获了一片土地上的作物之后,人们就转移另辟新地,而原来的土地因为难以翻耕复种被弃用,当然这是由当时的条件所限,其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是主要原因。当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制作原始的、简单的、粗糙的农具,于是,从不停游走迁徙的刀耕火种走进固定的人力耕作时代,再后来驯养了牲畜之后进入畜力耕作时代。

进入畜力耕作时代后,因为生产效率得到了提升,人类的繁衍自然跟着加快,再到后来的机械化时代,农耕技术得到质的飞跃,人口数量也就增多,当人口数量增多时,所需的食物及各种生活资料也跟着增加,同时,增加的还有为了生产更多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比如化肥、种子改良、生产工具等等。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伴随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和技术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

那么,综上所述,在今天风起云涌的科技浪潮下,传统农业显然已经不适应今天社会的发展,农业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正如畜力替代人力,机器替代畜力和人力一样,今天的农业要被科技所代替,无人农机、机器人将承担起农业生产。这就是我们时下所说的智慧农业。

在此,不知道谈智慧农业的人是如何看“智慧农业”这个称谓的,很多人都是围绕“智慧农业”的“智慧”二字侃侃而谈,可知道所谓的“智慧农业”仅仅是一种农业生产形式,就是一种农业生产技术,说的直白一点就是种庄稼的方式,这种方式正是科技赋能的智能化耕作。那么,“智慧农业”的尽头究竟是哪里呢?其实,“智慧农业”的尽头就是“智慧农田”。为什么说是“智慧农田”呢?这就涉及到到了国家三令五申的18亿亩耕地红线和强力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众所周知,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不可触碰的底线、那么这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又有什么关系呢?据2022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显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是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202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下简称《方案》)提出,“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到2030年,力争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累计改造提升2.8亿亩,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0万亩;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累计改造提升4.55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亿亩。”

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战略。旨在提高农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抵御旱涝灾害能力、机械化耕作便捷水平。《方案》鼓励高标准农田经营主体自主推进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墒情虫情自动监测、智慧气象服务等信息化建设。由此可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落脚点是智慧农业。因为“水肥一体化”“墒情虫情自动监测”“智慧气象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正是智慧农业所需的物联网、传感器、大数据等技术。

那么,由此可贵见智慧农业的发展路径,从高标准农田到智慧农业、再到智慧农田。何谓智慧农田?所谓智慧农田就是融合了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和智慧农业技术的田地。即就是通过卫星遥感、智能装备、AI决策等,实现水肥精准调控、无人农机作业、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幅提升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田地。所以,智慧农业的发展路径是由高标准农田到后面的智慧农田。

兰州东方商易科技作为一家高新企业,拥有强大的技术团队,深耕软件系统集成开发十余年,拥有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城市、智慧禁毒以及数字农业、水务治理、干部考核管理系统等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的软件系统开发经验。建设河西走廊高标准农田项目之前,已经打造了包括无人农机系统在内的数字农业云平台。在河西走廊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中,技术团队集成物联网、北斗导航、GIS、热成像、通信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了“水肥一体化”“墒情虫情自动监测”“智慧气象”等智能系统,为“智慧农田”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兰州东方商易)